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

作为人类文明的守护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在历史的烽烟中始终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

鉴于王鲁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杰出成就、国际影响力及文化担当,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欧洲集邮协会等十余家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民族记忆 和平之光——非遗宗匠”推选及系列文化活动,向为非遗传承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守护者致敬。这不仅是对王鲁晓个人技艺与心血的高度认可,更是以非遗为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让和平理念通过非遗技艺的温度深入人心。

此次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将“非遗宗匠”称号授予王鲁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高度赞誉。在战争与暴乱、危机持续的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和主题。

同时,联合国邮政、德国邮政、奥地利邮政、荷兰邮政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王鲁晓在全球公开发行一套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民族记忆 和平之光——非遗宗匠”为主题的邮票与珍藏册。以邮为媒,方寸之间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爱与和平的力量,并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能量。

与时代共鸣,为精神铸魂!致敬每一位和平艺术家,致敬每一份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非遗宗匠:王鲁晓

王鲁晓,1962年7月出生,大学学历;1981年8月从警,2022年7月一级警督退休。历任分局办公室副主任、政工科副主任、宣传科科长等职务。2019年被辽宁省农业职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先后担任山东省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枣庄市盆景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盆景协会(BCI)中国区委员会副主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竞赛裁判,《居抱斋》园主。《居抱斋》盆景工作室创建于一九九二年春,占地六亩,现存作品220件,教学基地三亩教学桩材300余盆;1992年结识盆景,先后利用节假日三次到广州流花西苑观摩学习;在三十多年来的闲暇时光中,他一直在一方小天地里细作深耕。其创作取向:“在山水、薄雾之间,寻找气韵;于洗白、淡然之中寻找意境;往似俗、脱尘之处寻找风格”。王鲁晓崇尚自然,以当地石榴树种为素材,借盆景折射人生之变迁,感悟生命与自然之关系,力求作品不仅有视觉空间美感,而且更富有自然与生命之意义。期间荣获各级金奖12枚、银奖17枚。2011年山东鲁风展首次获得铜奖;2012年9月作品《万家灯火》山东花博会获得金奖;2013年9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举办首届中国鼎大赛,作品《万家灯火》《大地情深》入围百强,这也是山东省仅有入围的两盆;2016年5月国际黑剪刀论坛作品《大地情深》获得金奖;2019年7月北京世博会作品《奔腾》获得金奖,2023年9月合肥第十四届世界林博会作品《榴林曲》荣获金奖。

非遗作品欣赏